百草汤,对于这个名词,我是在儿时听的比较多,长大后比较少喝,印象已不是很深了,依稀记得一些。同时也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都会有自己当地的“百草汤”,配方不尽相同。
但是在广西,百草汤我知道的有两种
一、牛百草汤
二、羊百草汤,羊百草汤又叫“羊瘪汤”或者“羊屎汤”
牛百草汤: 特色产地:广西三江的侗乡
所谓百草汤,是选取一头健牛,先饿两天,然后到山上采割来数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草作为饲料饲喂,比例也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要做百草汤,提前一周就要开始做准备。
牛是一种奇异的草食动物,饲料入胃后并不马上消化,而是不时反刍至口中,重加咀嚼后又再行咽下,这一过程会延续得很长。以药草饲牛三四天后宰杀,把牛胃里尚未完全消化的植物取出,用手揉搓出汁液,经过几道过滤程序,撇去所有渣滓,加水煮沸后加入牛杂,成为一锅杂烩汤。据说有清热下火,排毒通便的功效,故名为百草汤。是广西三江、融水等地的苗人、侗人用以接待贵宾的菜肴,轻易不能得尝,其传统亦颇为久远。
《岭表录异》曰:“不乃羹者,即牛肠之垢。柳州距交趾不远,故其食物之相类,如此。”唐代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考证,百草汤是从越南传来的,古名为“不乃羹”,柳州因与越南相近,有着地域之便,故成为传播异邦饮食文化的肇始地。清人俞蛟的《乡曲枝辞》云:“去牛肠,取垢,揉其汁白如浆者,聚盎内,醮肉而食。人以为秽,而彼则不啻珍错。”直到清代,中原人士仍然视百草汤为未开化的蛮夷之食。就是如今,也有许多人觉得百草汤的制作方式十分恶心,不仅不敢尝试,还为之起了一个非常恶俗的名字:牛屎汤。牛百草汤的颜色:色泽浓绿
青绿而浑浊的汤里有牛百叶、蜂窝肚、牛红、牛骨髓等物,混合了浓重的植物青味,以及辟腥作料的香辛,可谓五味杂陈,像是草药汁一般,入口清凉,略有些苦。 侗语将百草汤称之为“憋神”,是用于招待尊贵客人的美食。
羊百草汤(羊瘪汤):“羊瘪汤”是居住在石山地区苗族人家利用山羊的内脏制作的一道风味独特的佳肴,是接待宾客的上乘菜。十几年来在广西西北各县城大小餐馆都能见到“羊瘪汤”的身影。在众多的食客中很有市场。
“羊瘪汤”主要用料为羊的内脏即羊的肠、肚、血,羊肝也可。将羊宰杀后剖腹,然后取出肠、肚冲洗干净,但不能将羊肠里的脂肪全部除去。将肥肠编制成辫子状(俗称“羊辫肠”),如果肠子里的脂肪越多,“羊辫肠”就越鲜美。煮时视用量的多少配水,最好是用石山的深井水,一般一只羊的内脏用15~20公斤水即可,把羊内脏放到冷水锅中,然后放适量盐,待煮开后再放入羊血,等到后放的羊血熟后即可全部捞出。将煮熟的内脏切细或者剁碎,另放一个盆装,编成辫状的那节肠子千万不要剁碎,可切成4~5厘米长的辫肠节。汤水留在锅里保持一定的热量,这时的粗加工就宣告完成。
1.原汁原味型:什么佐料都不加根据食用量的多少,直接把热锅里的汤水舀到盛有肉料的盛器内即可食用。
2.苦胆、泽兰味型:就是在热汤里加入适量的猪苦胆、鲜艳的泽兰叶(药材)一小把(切细),使之有一些苦味和泽兰香味。这种羊瘪汤具有辅助治病和明目的功效。
3.多味型:这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有的人在汤里加八角、生姜、沙姜或者其他的草药。这是苗家“羊瘪汤”的变种,但在县城也很受欢迎。不管味道如何,配制时一定要留住羊味,不要让人感觉吃的是配料而不是“羊瘪汤”。
以上三种做法,不论哪一种,只要根据食客的多少将细肉料放到盛器内,舀上配制好的汤水,使之变成菜汤型即可。“羊瘪汤”既可单独食用,也可用来下酒,这是苗家接待客人的的第一佳肴。
我没喝过,但了解到牛瘪具有消炎解表、治疗炎症和感冒等功用。
物以类聚,我想到了中医里面的一种:人中白和人中黄。
人中白,是健康水尿自然沉淀的固体物,有清热降火,止血化淤的作用。
人中黄,是一种加工制品。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