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运动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彩虹百科 69 0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5.中国古人的动静结合养生观

养生之道究竟是动还是静?我国古人的养生观早已作了明确回答:“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儒家则称“性静者多寿考”。一言以蔽之:“心静体动”,即心要安静,身体则宜多动。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养生在动,各种运动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极拳等,均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坐着学习、工作,埋头伏案的时间多了,身体不常运动,肌肉组织、关节就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的现象。长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会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机能也会提早老化。所以古人云:“体宜常动,腰宜常摇,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如能做到夏游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广播操,则更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决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多动则损”,动要做到“形劳而不损。”

我国古人的观点得到了当今现代科学的验证。

国外系统研究5000名已故运动员后发现,其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书》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负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做到“形劳而不倦”。国外近来提倡“低度运动”,认为每周从运动中消耗2000卡热量对健康有益。

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7000多人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参加低度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长4至5年。

据估计,1小时轻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热量,每天有40分钟左右散步就可达到低度运动要求。

古人还认为,养生在心,养心在静:“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静而后能安”,“静者寿,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静,凝聚而不精散。现代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自古以来,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画家、科学家、花农,长寿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体育来辅助治疗,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溃疡病、肿瘤等,则需要以“静养”来辅助治疗。古人说:“龟鹤延年”是指龟多静伏,为活动最少的动物;鹤爱独处,飞行动作也很轻柔,然而它们的寿命却很长。因此,在学习和工作时,专心致志,对事业全心全意;8小时以外则宜学习技艺,如琴、棋、书、画、种树栽花等,用以寄托精神,此乃养心之妙法。

美国哈佛大学实验证明,“静养”时人可产生“意识的变形”,从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压。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静养”时,精神上的放松可以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心跳和呼吸减慢,肌肉紧张与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会下降。所以,当今的学者已把“静养”作为祛病延年的一种方法。我国的气功锻炼就是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静,进而调节体内各种功能的动静结合养生之法。

标签: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