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时辰制?

彩虹百科 41 0

  我们的印象中,每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其实,这些时间计量方法都是在古人发明的计时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在中国,最早产 生的时间制并非二十四小时制,而是十二时辰制。古代中国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 小时。最初,古代人并没有想到用十二时辰制,而是根据自己对大自然中 时间的理解粗略地估计一下现在是什么时候。

  比如,早晨太阳出来了,树 木幵始生长了,人们便把这个时辰命名为“木”;到了中午,阳光最强烈, 空气和土地都变得很热,所以人们将这个时候叫作“火、金”和“火、土”; 下午5 ~ 7点,世间万物晒了一整天,是最干燥的时候,而且树上果实的 糖分也最充足,人们便将这一时辰命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四周一 片死寂,这个时辰则被命名为“水”。

  西周时,人们渐渐地制定出了十二时辰制,到了汉代,这一制度变得相当完善。人们为十二时辰起了不同的名字,它们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曰出、食时、隅中、曰中、曰映、晡时、曰入、黄昏和人定。古人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从夜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从凌晨1点到3点是丑时,从凌晨3点到5点是寅时,依此递推,分别为卯时、辰时、已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

  “夜深人定时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面的“人定”和“黄昏”都是十二时辰制中的时辰。后来的二十四小时制和十时辰制都是在十二时辰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标签: 十二时辰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