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为何要养脾?如何养脾?

彩虹百科 441 0
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长夏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

“长夏”为何要养脾?如何养脾?-第1张图片-彩虹百科

中医养生保健特别强调“三因养生”,即“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专家介绍,“因时养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顺时养生。中医不同于气象学将一年分为四季,而是根据“五行”原理来划分季节,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在中医学中,五季养生中各季重点养护的脏腑不同,养护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长夏里,如何主动适应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养生,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长夏”的特点有哪些?

“长夏”一词,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等篇:“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在此首次提出“长夏”以及与脾胃相对应的观点。《黄帝内经》将一年四时分为五时,而五时又对应五行,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相对应。

中医所说的“长夏”,一般指农历6、7月份,其始于盛夏而止于秋凉,占一年间的中央时段。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难耐。按照农作物在一年中“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生长规律,长夏时节,大多数农作物正处于转化和成熟、孕育籽实的阶段,故长夏的生化作用为“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

“长夏”为何要养脾?

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气候炎热,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不利于人体散发热量。而高温条件下,汗出水分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湿度大,使机体难以通过汗出蒸发水分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为脘腹胀满、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身困体沉等一系列症状。在此基础上,古代医家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长夏的气候特点为多湿。又由于长夏天气炎热,腠理大开,人体阳气外泄过多,极易中寒,以致脾胃虚弱,最易发生脾胃疾病,包括流行性消化系统传染病。

中医学早就有“脾旺长夏”的理论。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脾胃位于身体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构成人体上输下传的太极枢纽,起着升清降浊作用。“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脾胃承担着消化食物、供应营养的重要任务,就像自然界土之养育万物一样,故中医学特别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因脾主四肢肌肉。脾胃功能强健,则人体肌肉强壮、健康、少病、长寿。《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的正气,就是指脾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心肺,进而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的功能和功效。气血充沛,正气充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营养,才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来源于脾胃之气,称为正气、中气。现代医学也认为,脾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人体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若脾土运化之功能降低,则虽能日进饮食,但不能化生气血,就会使心、肝、肺、肾等各脏腑、组织、器官皆失其滋养;或因长夏湿气太重,成六淫之湿邪,反困其脾;或因平素脾胃虚弱,又为湿邪所伤,诸多脾胃之病亦由此而起;或因长夏炎热,湿与暑热交织,“暑必挟湿”,而致暑湿为病。“脾喜燥恶湿”,当湿气过盛,影响脾的正常功能时,常常进一步引起循环、呼吸、内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统的疾病,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减低。由此可见,长夏养生必须重点养护脾胃。

“长夏”如何养脾?

长夏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具体有如下8条。

饮食调摄 长夏时节应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摄,饮食宜定时、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给予调理。食物种类要多样,适当吃些清热、利湿类食品,如冬瓜、豆类、小白菜、苦瓜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果蔬,如猕猴桃、西红柿、梨、西瓜、香蕉、桃,以满足身体消耗所需要的营养供给。再比如说,鲤鱼、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湿作用。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还要注意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腻等饮食之偏嗜,过食辛辣,易助湿生热,为长夏之大忌。

适当补水 长夏闷热,人易出汗,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喝水的方法为少量多次,即频频饮之,但每次不宜多饮,切记燥热、劳累和剧烈运动之后一次狂饮冷水。要尽量少饮酒,因为酒亦主湿。牛奶、豆浆、粥、汤等流食,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脾胃虚弱的人可用莲子、荷叶、薏米、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具有健脾、醒脾、消食、利湿的中药饮片,自制凉茶或药粥调养。特别在长夏之际,不建议大量吃冷饮,因其易伤人体阳气。

避免贪凉 适宜的室内温度,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条件。在长夏时节,注意避免过于贪凉。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以室内温度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将室内相对湿度调到40%~60%。

良好睡眠 “长昼酷暑”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特点,大家应该自觉适应自然界“昼长夜短”的规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觉”即增加半小时午睡时间。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些脾胃功能较差或湿邪困脾而患脾胃病的朋友,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应及时选择中医药治疗。

注意避暑 长夏季节,应尽量避开烈日暴晒,最好利用早晚时间锻炼身体,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而致阳气外泄。患有慢性脾胃病者,除了可做广播体操、跑步等“动功”运动之外,还鼓励其进行“内养功”或“放松功”等“静功”训练,因为充分地放松和入静,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对脾胃的养护更佳。研究证明,适当运动,能够抑制大脑皮质病理兴奋灶,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特别推荐朋友们做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系列运动,对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帮助。

慎凉水浴 提倡用温水冲凉,特别是老幼体弱之人,凉水淋浴增加患病风险。

心情愉悦 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烦意乱,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喜悦轻松的情绪可健脾益胃。若“七情”“过犹不及”,则可直接伤及脏腑,尤其是多思、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对脾胃和身体不利。

长夏是养生治病的最佳时间 长夏,既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时间,亦是患病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积极医治脾胃病或其他原有痼疾,往往会收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患有脾胃病的人,应注意口鼻腔及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及全身疾病的防治。还应注意已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以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对重症脾胃病、如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以防恶变。

标签: 标签1 标签2